(本网记者 刘震)“其貌不扬却才高八斗,不修边幅但学富五车。”这是一位熟悉蒋五宝的人对他的评价。初见蒋五宝,的确让人无法将他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联系在一起,写满朴实的脸庞,着装随意甚至显出几分邋遢,但与其交谈片刻,便不由得让人对他肃然起敬,“学富五车”用在他身上,绝无溢美之意。 
蒋五宝年逾不惑,有政工师、工艺美术师、宝鸡市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,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会、中国钱币学会、陕西三秦研究会、陕西文学艺术研究会、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等近十家权威学术团体成员,这些荣誉的取得对出身于农村,生活经历坎坷、曲折的蒋五宝来说,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。而这奇迹的背后,是蒋五宝勤于钻研、酷爱读书的性格,一路走来,满载着他的艰辛与欢乐。 爱 书 蒋五宝自小就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、乐于探索的人,从小学到高中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全校前茅。“文革”中,蒋五宝因父亲历史问题受株连,被下放到香泉供销社参加工作。周围人的歧视,让独在异乡的蒋五宝倍感孤寂。一次偶然机会,他从同被下放的一位老教授那里借来一本苏联版古生物教科书,书中的内容将他领进了另一个天地。乐于探索的本性让他对古生物学痴迷不已。工作之余,蒋五宝踏遍香泉的山山水水。按照从教科书上得到的知识,蒋五宝寻找发现了近百个化石点和地质运动的遗迹。在寻找中遇到问题,他会不厌其烦地翻书寻找答案。一处处疑点、难点蒋五宝在书上得到解答,书上的知识在他的探索实践中被证实。蒋五宝在那本古生物教科书上,得到无穷乐趣。从那时起,蒋五宝将便把书当作自己的“良师益友”。1978年,他参加了西北大学地质系古脊动物研究室研究生的招考,在全国二百余名考生中位居第三,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。学校调他到西大当实验员,但由于单位不放,未能成行。 “读书可以让人忘掉一切烦恼,可以把人带到另一个境界,并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。”出于对读书的这一认识,蒋五宝从越来越多的书中得到乐趣和知识,他对书的感情也越来越深。 爱书让蒋五宝逐渐养成一个习惯,就是不论到何处,必先打听当地的旧书摊在何处,并且会抽出时间前往“淘宝”。一旦遇到他喜爱的书,便会倾囊购回,弄得妻子经常为此和他吵架。2002年,蒋五宝在汉中的一处旧书摊上发现一本康熙年间印制的线装本《褒城县志》,他一见便爱不释手。一问价,手上的钱还差着一大截。他怕别人把这本书买去,情急之下底价处理了随身带着的妻子送他的玉佩,勉强凑足了买书的钱。买完书后,蒋五宝身无分文,回家成了问题。他就到车站软磨硬泡,愣是坐着免费火车回家了。回家人都说他傻,可他乐呵呵地说,这绝对值。 蒋五宝从不计较自己的生活质量,在他看来衣可遮体、食能果腹即可。虽有在商业系统工作的 20多年经历,研究过先秦的商业起源,但他至今仍对生财之道一窍不通。一家人如今还借住在亲戚的房子里,家里仅有一台旧电视和几件旧家具。平日里蒋五宝不抽烟、不喝酒,不打牌、不跳舞,甚至不善与人交际,唯一的爱好便是读书。如今供职于钓鱼台管委会文管科的他,月收入不过千元 ,还供着上大学的儿子。可就是这么一个“穷人”,买书出手大方,如今家中藏书足有万余册。 读 书 
“读书我喜欢在夜里两点多起来读,写东西也是一样。那时精神好,而且安静,没人打扰,效率高。” 蒋五宝深夜起床读书的习惯已经养成几十年了,不管身处何地,这一习惯一直没变过。常年读书,让蒋五宝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,如今已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。他阅读范围非常广泛,只要是与他感兴趣相投,值得去研究的书籍,他都不放过。这也是蒋五宝知识面广,对多门知识都有研究的原因。 蒋五宝读书有着自己一套原则,他认为读书虽然愈多愈好,但在读书选择上一定要系统,要有条理,有头有尾,循序渐进,尽可能地全面掌握,并且要不断地去实践书里的内容,直至自己对所看的内容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。读书绝不能看一半就撂下,或浅尝辄止,那是纯粹的浪费时间。 为了弄懂一个问题,蒋五宝甚至不怕冒险。1983年敦煌莫高窟刚开发,蒋五宝决定去亲身感受一下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流传。当时蒋五宝身上只装着三元钱,但求知的欲望让他还是大着胆子扒货车到了甘肃柳园。到了柳园,一打听这里离敦煌还有二百余里。当时蒋五宝吃饭都是问题,更别说走过去了。思前想后,他觉得来这一趟不容易,不到敦煌可能就会成为这辈子的一个遗憾。于是他主动到货运车站,帮车主装卸货物,并央求车主将他捎到敦煌,车主被这位殷勤的小伙子打动了,不仅给了他吃得,并把他安顿在货车顶,随货物一起把他“运”到了敦煌。在敦煌的两天里,蒋五宝一头扎进莫高窟里,对千佛洞进行研究。仅仅两天他就记了两大本的笔记。由于没钱,两天里他饿了就去帮当地种西瓜的果农取西瓜籽,因为这样可以免费吃到不甜的西瓜。一连几顿,吃得他直吐酸水。晚上没钱住宿,就蹲在人家房檐下。考察尽兴后,他一路干活挣钱,一路往回赶。几经周折才来到家在酒泉的姑妈家。姑妈见到饿得几乎失形的他,心痛地责怪他:“看你受这一路罪,心里有啥感想没?”他一笑说 :“我悟出一个道理,有志者事竟成。”弄得姑妈又好气,又好笑。蒋五宝对知识探求的执著劲,由此可窥见一斑。 蒋五宝爱看书,但从不毫无目的地乱看。他的藏书几乎都与文史有关,还有一些孤本。省、市出版的文史书他几乎都有,仅各县县志就有近百本,有些图书馆找不到的书,都能在蒋五宝这里找到。 著 书 “写东西就像盖房子,平时积累的知识就是盖房子的材料,材料都是现成的,房子盖起来也就快了。”说起写文章,蒋五宝也有着自己的认识。 平日的积累,让他在著书、写文章时能随心调动各方面知识,做到得心应手。2003年,宝鸡县撤县并区,成立宝鸡市陈仓区。为此区上想出一本关于简介宝鸡县历史发展的书,以示庆贺。但要求出书时间非常紧,连材料收集到印刷成册只有半个月时间。当时没人敢接这个任务,可蒋五宝接下了。凭着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,他仅用了一个礼拜就编撰完成了五万余字的《史话陈仓》一书,按时完成了任务。2005年区武装部准备编纂《宝鸡市陈仓区军事志》,可区上没有这方面的资料,工作一直没法开展。后来区武装部领导找到了蒋五宝,他很快从自己的藏书里翻出了有关资料,写出了长达 30多万字的《宝鸡市陈仓区军事志》的初稿。 蒋五宝不仅使对当地的文史了如指掌,对其他地方的来龙去脉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,因此外地学者和团体来这里进行文史交流,当地政府多让他陪同接待。 近年来,蒋五宝在读书钻研的基础上进行着学术理论的写作,有150余篇学术论文在中央、省、市学术报刊发表。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7本,手中还有《宝鸡皮影》、《宝鸡社火》、《太公当年垂钓处》等8部共计 160万字的作品即将问世。 
蒋五宝为游览钓鱼台的学生们讲解古迹来历
书成就了蒋五宝的辉煌,而蒋五宝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着书作为知识载体的非凡力量。蒋五宝告诉记者,书是他生活的好伴侣,以前是,现在是,今后也会是。
截选自宝鸡新闻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