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载(1020-1077)字子厚,号横渠。陕西眉县横渠镇人,世称横渠先生,宋代理学主要奠基人,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。中国十一世纪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,著名的教育家和颇有影响的思想家。南宋时期张载后裔,张同仁所编《张子年谱》早已失传,已无从考起。为了供学者和世人了解研究张载一生,本年谱参照《横渠志》岐山《武澄年谱》日本版本《周张全书》《陕西乡贤事略》而编定。
公元1020年,宋真宗天僖四年,张载出生于长安。父张迪(河南开封大梁人),母陆氏,河南南阳人,调任于长安,张载之母侨居长安生张载。
公元1021年,宋真宗天禧五年,张载二岁。 公元1022年,宋真宗乾元年,张载三岁,长于长安。 公元1023年,宋仁宗天圣元年,张载四岁,其父张迪任涪州事,张载与母随父至四川涪州(今涪陵县)任所。
公元1024年,宋仁宗天圣二年,张载五岁,长于涪州。
公元1029年,宋仁宗天圣七年,张载十岁,跟其外傅学习。古人十岁要由家长为其请教导学业的老师,即“外傅”。张载随外傅学习,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,张载行状曰“志气不群,知虚奉父命”。
公元1030年,宋仁宗天圣八年,张载十一岁,是年弟张戬出生于涪州,字天祺。
公元1034年,宋仁宗景佑元年,年张载十五岁,弟戬五岁,张载父张迪殁于涪州任所,由涪州地方出资运张迪灵柩出川回开封,张载和弟戬与母亲一起扶棺欲回开封,行于汉中南郑时,张载谒拜诸葛亮(武候祠)留言,“言有教,动有法,昼有为,宵有得,息有养,瞬有存”,后出斜谷,行止眉县横渠镇,突闻前边发生兵变而无法前行,全家只好居住于横渠大振村,葬父张迪于大振谷口迷狐岭。
公元1035年,宋仁宗景佑二年,张载十六岁,弟戬六岁,于眉奉母教弟,闲时去崇寿院读书,(横渠书院前身)
公元1036年,宗仁宗景佑三年,张载十七岁,弟戬七岁。居横渠半耕半读。
公元1037年,宋仁宗景佑四年,张载十八岁,弟戬八岁,与分 人(今陕西彬县)焦寅游,行状曰“特尝学兵法于寅,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”(洮西今甘肃临洮县一带)
公元1038年,宋仁宗宝元元年,张载十九岁,弟戬九岁。与焦寅组织民间武装操练兵法,二人常谈论军事,慨然以功名自许,报效国家。
公元1039年,宋仁宗宝元二年,张载二十岁,弟戬十岁。张载立冠。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,结发戴冠。
公元1040年,宋仁宗康定元年,张载二十一岁,弟戬十一岁,是年夏,范仲淹任陕西招讨副使兼知延州(延州今延安),张载至延州上书范仲淹,提出自已的军事主张九条,即:清野,回守,省戌,因民、讲实,择帅、择守、足用、警败。范仲淹看后很赏识张载的才能,为了成就他,劝他读儒家经典,弃武从文。张载接受了范仲淹的劝告,回乡读书。从这年起直到三十八岁,张载一直埋头于崐治学读书。先读《中庸》“认为未足也,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(指佛道两家),累年尽究其说,知无所得,反而求之《六经》形成自己理学学说。
公元1041年,宋仁宗庆历元年,张载二十二岁,弟十二岁。“行状”记载张戬幼年时天姿聪明,与众不同,从小庄重好学。
公元1042年,宋仁宗庆历二年,张载二十三岁,弟戬十三岁。张载至庆州,拜范仲淹,谈边事,撰《庆州大顺城记》(今甘肃庆阳城西北)。庆历元年范仲淹筑城,第二年竣工。
公元1043年,宋仁宗庆历三年,张载二十四岁,弟戬十四岁。范仲淹被召任枢密副使,旋任参政知事,与富弼等行“庆历新政”。
公元1044年,宋仁宗庆历四年,张载二十五岁,弟戬十五岁。张载拜访诸释老,研究佛道,在其书房撰联:“夜眠人静后,早起鸟啼先”书于书房两侧,勉励立志求学。
公元1045年,宋仁宗庆历五年,张载二十六岁,弟戬十六岁,张载居家读书,观察悟事,研究佛道。
公元1046年,宋仁宗庆历六年,张载二十七岁,弟戬十七岁,弟戬奋起自力,随史求学。
公元1047年,宋仁宗庆历七年,张载二十八岁,弟戬十八岁,张载仍居家读书,观察悟事,研究佛道。
公元1048年,宋仁宗庆历八年,张载二十九岁,弟戬十九岁,张戬被地方选为乡贤贡生。
公元1049年,宋仁宗皇佑元年,张载三十岁,弟戬二十岁,张载仍居家读书,观察悟事。
公元1050年,宋仁宗皇佑二年,张载三十一岁,弟张戬二十一岁,张载由弟子,张舜民陪同登楼观台,研究道家思想。
公元1051年,宋仁宗皇佑三年,张载三十二岁,弟张戬二十二岁。居家读书,观察悟事。
公元1052年,宋仁宗皇佑四年,张载三十三岁,弟戬二十三岁。
公元1053年,宋仁宗皇佑五年,张载三十四岁,弟戬二十四岁。张戬中进士,任陕西闵县主薄,(今河南省灵宝县闵乡)。是年二月岐洲(岐山县),大旱无禾,出适大歉,至人相食,家人米不凿,将春之,先生职止之曰:“饥殍盈野,虽荒食且自愧,又安忍有择乎”?每次吃饭时,对着饭菜不能下咽,同情饥饿的人民。
公元1054年,宋仁宗至和元年,张载三十五岁,弟戬二十五岁,张载游学于扶风贤山寺,访诸老,研佛道,观察悟事。
公元1055年,宋仁宗至和二年,张载三十六岁,弟戬二十六岁,张戬被调任普润县令(今陕西麟游县境内)。
公元1056年,宋仁宗嘉佑元年,张载三十七岁,弟戬二十七岁,张戬被调任陕州灵宝县令(今河南省陕县境内)“张戬采取德法兼治,案件逐渐稀少,民俗渐之一新”。(张天棋行状)
公元1057年,宋仁宗嘉佑二年,张载三十八岁,弟戬二十八岁。张载至京师举进士,设虎皮讲《易》于相国寺,得文彦博宰相的支持,(汴梁今开封)初见二程(程颢、程颐)张载是二程的表叔,在一起讨论道学,在谈及易经的见解后认为二程对《易》的理解比自己深刻。随后“撤座,辍讲”,并对人说“比见二程深明《易》道”,吾所弗及“汝辈可师之”。认为二程谈道学理论这方面比自己的见解更深一些,在这年张载受知于欧阳修,与苏轼,苏辙一起考中进士,先受任祁州司法参军(今河北省葶城东北),不久迁移任丹洲云严县令(今陕西富县云岩镇)后又迁任著作佐郎。凡政事以敦本、善俗为先。
公元1058年,宋仁宗嘉佑三年,张载三十九岁,弟戬二十九岁,张载这年被调朝中任著作佐郎。(协助修史的官员)
公元1059年,宋仁宗嘉佑四年,张载四十岁,弟戬三十岁,这年张戬被调渠州(今四川省渠县)的怀安军。
公元1060年,宋仁宗嘉佑五年,张载四十一岁,弟戬三十一岁。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,这年西夏攻扰大顺柔远沽城(今甘肃平凉一带),被环庆经略安抚使(今甘肃庆阳)察挺击败。张载撰《贺察密学书》
公元1061年,宋仁宗嘉佑六年,张载四十二岁,弟戬三十二岁,弟戬被调陕西浦城县令,积极采用其兄张载“凡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”之法兼职讲学。
公元1062年,宋仁宗嘉佑七年,张载四十三岁,弟戬三十二岁,张载闻立皇太子喜甚。
公元1063年,宋仁宗嘉佑八年,张载四十四岁,弟戬三十四岁,张戬被调金堂县事。(今四川金堂县)
公元1064年,宋仁宗治平元年,张载四十五岁,弟戬三十五岁。这年宋仁宗殁,英宗继位。改年号为“治平”有人问先生“古人居丧百事,如常时于祭祀废之,则不苍无废为愈也。张载正之曰“父在为母丧,则不敢见其父,不敢非礼见也,今天子为父之丧,以此见上帝是以非礼见上帝也,故不如无祭”。对礼仪进行谈论。
公元1065年,宋英宗治平二年,张载四十六岁弟戬三十六岁。文潞公(文彦博)赴长安治理西北边防事务,邀请张载到长安讲学。
公元1066年,宋英宗治平三年,张载四十七岁弟戬三十七岁,张载应长安京兆尹王乐道招聘到郡学(西北的最高学府)讲学。讲学中多教人以德,“孰能少留意于科举,相从于尧舜之域否”?告诫学生少留恋科举,多学习实学和治国防边大事。
公元1067年,宋英宗平治四年,张载四十八岁,弟戬三十八岁。西夏入侵边关。环庆路(今甘肃庆阳一带)张载任渭洲签书军事判官(朝廷派往军队的官员),西夏侵扰边关,被经略使蔡挺击退。张载特撰《与蔡帅边事划一》书。在任签书渭洲军事判官(今甘肃平凉,陇西一带)时协助蔡挺筹边务。渭帅蔡公特所尊礼,军府之政,大小咨之,先生夙夜从事,赞助之力为多,这年张载始创“将兵法”。同年染肺病。
公元1068年,宋神宗熙宁元年,张载四十九岁,弟戬三十九岁,先生于武功绿野亭,应武功主薄张山甫交往甚密。同年撰《送苏修赴阙》诗四首,(一)秦弊于今未息肩,高萧从此法相沿,生无定业田疆坏,苏子存之任自然。(二)道大宁容小不同,颛愚何取与机通,井疆师律三王事,请议战功器业中;(三)阔癖天机未始休,衫衣胝足两何求,巍巍只为黄生事,彼美何当与九州!和苏轼以诗词谈论治国之道,(苏修这年以集贤殿修知风翔)。
公元1069年,宋神宗熙宁二年,张载五十岁,弟戬四十岁,因吕公著推荐,宋神宗皇帝召张载到京师汴梁。问治国之道,先生对曰:“为政不法三代,经苟道也”。神宗甚悦,欲任先生要职,先生以就至朝庭对情况不熟婉谢。十二月,神宗任先生为崇父院校书,与王安石论政,观点不一,先生上书请辞官回乡。不允,命去浙东明州(今浙江宁波)审理苗振贪脏案。是年弟张戬被召为监察御史里行。(里行指官职低下而直接提为御史试用期者为里行)。
公元1070年,宋神宗熙宁三年,张载五十一岁,张戬四十一岁,张载自浙东明州审理苗振案后还朝。适逢弟戬以语犯王安石变法,四月,贬监察御使为公安县令(今湖北江陵地区)张载遂以病为理由辞官归眉县横渠镇。撰《别馆中诸公》诗一首。回眉县后始创横崐书院,终日独坐一室,俯而读,仰而思“有心则记之”开始了《正蒙》及其它著作的撰写,并买田分井,开井田渠,舒东西二渠试崐验于乡间,人称夫子渠。
公元1071年,宋神宗熙宁四年,张载五十二岁,弟戬四十二岁,先生讲学横渠,居此六载,在书院东西门墙上书《贬愚》《订顽》以告诫学生。先后著有《正蒙》《横渠易说》《东铭》《西铭》《经学理窟》《横渠中庸解》《礼乐说》《论语说》《祭礼》《孟> 子说》等,和由其学生笔录之《张子语录》。明代被编为《张子全书》。同年,张戬再次被贬为河南夏县转运使(地方管财政运输的官员)。
公元1072年,宋神宗熙宁五年,张载五十三岁,弟戬四十三岁。在眉横渠镇著书,讲学。闻蔡挺被提为枢密副使。(付宰相)先生书《贺蔡密学启》兹审显被眷图擢陲要近,宽宠为之涣,虽儒者至荣,付任所期,盖朝庭有徒,蔼传中外,孰不欣愉”!以表示对蔡挺的寄托和希望。
公元1073年,宋神宗熙宁六年。张载五十四岁,弟戬四十四岁。先生隐居横渠讲学,仰思俯读,著书立说,并在扶风午井(今陕西扶凤县午井乡),长安子午镇(今长安子午镇)兰田等地,划子午正方位,试办“井田制”故午井子午镇的来历由此而得。
公元1074年,宋神宗熙宁七年,张载五十五岁,弟戬四十五岁。先生在扶风贤山寺一边试办井田,一边著书:《经学理窟》在此完成,后学为了怀念先生,几度将贤山寺改为“贤山书院”。
公元1075年,宋神宗熙宁八年,张载五十六岁,弟戬四十六岁。先生因年老患病,书《老大吟》七绝一首:老大心思久退消,倒巾终日面召尧,六年无限诗书乐,一种难忘是本朝。
公元1076年,宋神宗熙宁九年,张载五十七岁,弟戬四十七岁。春季先生作《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》诗中有:“顾我七年湖清上,病肺支裔离恰十春”句,(熙宁三年归眉、至九年为七年)弟戬在度被贬为周至司竹监,(今周至司竹镇为管理竹子的管员),三月张戬突然患暴病卒,先生痛哭失声,亲手持衰词十二,为张戬撰写了墓志铭,同年亲手编定《弟戬丧服纂要》(已佚),并葬弟戬于父亲张迪墓右侧。 秋季《正蒙》书成。一日晚作一怪梦,第二天即将《正蒙》授与门人,并说:“此书予历年致思之所得,而吾将有等于学者,正如老禾之株,枝别故乡,所少者润泽华叶尔”。其死后弟子将其编为十七篇。
公元1077年,宋神宗熙宁十年,张载五十八岁,秦凤路路帅吕大防举荐先生说“善法圣人之遗意,其本略可指之复古。”宋神宗再度下诏召张载至京都,授以同知太常礼院(礼部副职)。 九月,邵雍病,先生和司马光,二程晨夕伴侍,先生号其脉后认为无妨。又问“康节推命否?对曰:若天命,已知之矣,世俗所谓命,则不知也”。与邵康节谈论易经象数学。 这年内与礼官议礼不合,辞官西归,过洛阳见二程被留住,先生说“载病不起,尚可及长安。”和二程又论“龙女衣冠”事,冬十一月已亥行至临潼驿舍卒。时唯外甥宋京在身边,仅再无亲人,因无买灵棺之钱,宋京连夜哭告长安,张载弟子吕希哲,吕大钧,苏炳等门人、弟子又哭奔临潼,奉柩归眉,为先生操办丧葬。
公元1078年,宋神宗元丰元年,葬先生于眉县横渠镇南大振谷口父张迪墓左侧、向南。当地人称墓为“仙人坟”现占地四十余亩,今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先生殁后,其妻郭氏携幼子张因生活困难,衣食不足,便寄托在河南娘家为生。
张载一生箸述甚多,明代集为《张子全书》其后多有副本。1978年,中华书局校编出版了《张载集》收录较全,校勘了张载遗存的现有著作,是一个此较完整的文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