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县最早为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,与今日邻县扶风共称“邰国”。 公元前794年,秦庄公在此筑邑,因地形似眉而取名“郿邑”。秦孝公12年设为武功县,境内有白起城。秦灭六国,实行郡县制,于今眉县渭北设郿县,渭水南仍为武功县,故旧志云“武功太白,去天三百”,西汉因之。 东汉初年(公元25年),撤武功县徙至渭北今杨凌地。 东汉末年董卓在境内筑郿坞城堡,故后世往往又用郿坞代指今眉县。 西晋太康八年(287)今眉地称秦国,后复为郿县,西晋亡于汉(前赵),今眉地号曰郿城。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(445)改郿城县为平阳县,西魏大统四年(538)复改为郿城县。 北周保定元年(561)于境内东南设温汤县,天和元年(566)于县境西南之斜城置云州,建德三年(574)撤消郿城县、温汤县,并入周城县。 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周城县为渭滨县,大业二年(606)改渭滨曰郿县。义宁二年(618),于郿县东部设凤泉县,并在今眉县境内设郿城郡。 唐武德元年(618)改郿城郡为郇州,旋废,并将郿县城迁于今县城址。贞观八年(634)撤凤泉县,其地并入郿县。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(1279)升郿县为郿州,同时废柿林县归并到郿县,此后700年间一直称为郿县。 清代郿县属凤翔府辖地。 民国初属关中道,不久重新划定全国区划,取消道治,郿县为省辖92县之一,1938年,改隶陕西省第九督察专员公署。 1949年7月眉县解放,先后隶属于宝鸡分区、宝鸡专员公署、宝鸡地区,亦称郿县。1958年12月1日,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调整市县规模的通知,郿县被撤销建置并入周至县,1961年9月,周郿分县,依据国务院《汉字简化方案》通知精神,将“郿”字改为“眉”字,至今称眉县。
|
|
|
|
|